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模拟题:民法7
>>司法考试卷三模拟练习题: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模拟题:民法7
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行为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A.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B.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C.售货员将标价150元的手表以250元售出
D.甲与乙之间买卖假发票的行为
2.某电器商行明知彩色电视机有质量问题,但在销售时故意不加说明,顾客甲购买了质量有问题的彩电。该行为属于:()
A.受欺诈的行为
B.显失公平的行为
C.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D.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3.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C.失效
D.继续有效
4.杨某的单位今年又盖了一批房屋,杨估计自己可以分到一套三居室,于是先按照房屋面积买了一些纯毛地毯,准备搬进新时铺上。但到时杨未能分到三居室房屋。杨购买地毯的行为()。
A.是无效行为。因为杨购买地毯的动机没有实现,其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
B.是可撤销行为。因为杨对购买地毯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
C.是有效行为。因为该行为虽有误解但意义不是重大的
D.是有效行为。该行为的效力与单位分房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涉及对无效民事行为的理解问题。无效民事行为是指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或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本题中,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售货员将标价150元的手表以250元出售,可能属于重大误解,也可能属于欺诈,但无论是欺诈,还是重大误解,因不损害国家利益,不为无效民事行为,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甲乙之间买卖假发票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2.[答案] A
[解析] 本题涉及对欺诈、显失公平、重大误解和乘人之危的理解问题。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而表示的行为。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重大误解是指因行为人的错误和误解造成与自己意思相悖的意思表示,且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显失公平是指行为的内容严重违反公平原则,致使一方受利,另一方遭受较大损失的民事行为。本题中,电器商行明知电视机有质量问题,而销售时故意不加说明,属于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属于欺诈行为无疑。
3.[答案] D
[解析] 本题涉及条件不成就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的效力问题。在条件不成就时,附条件的民事行为的效力如何,我国现行法律未有规定,但依通说,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行为不生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条件不成就时,视为该民事行为不再附有条件,该民事行为继续有效。
4.[答案] D
[解析] 本题涉及对重大误解的理解问题。重大误僻是产9戢氕为Qq性霞瓶方当卑人抵的物钩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意思表示。但依大陆法的理论,重大误解不包括动机误解。本题中,杨某的误解属于动机误解,不为重大误解,该购买地毯的行为为有效行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汇总的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相关资讯,更新未完待续,请继续关注坦途网司法考试频道更新,获取完整习题以及其他司考备考资料!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 2019年国家司法考试考前重点考点梳理508-27
- 2019年国家司法考试考前重点考点梳理408-27
- 2019年国家司法考试考前重点考点梳理308-27
- 2019年国家司法考试考前重点考点梳理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