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卷四案例分析文章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更多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练习题卷四案例分析11

2018年05月15日 16:26:53来源:司法考试网
导读:准备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的考生们可以看过来了,小编准备了一些案例分析题来给大家做复习参考。法考是比较难的,考生们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用心复习,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大家加油!

>>司法考试模拟题: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练习题卷四案例分析11

>>2018司法考试学生精品系列课

【法考案例】知假买假人诉请十倍 赔偿不应得到支持

【案情】

张某于2016年12月2日购买北京飞天嘉业商贸公司23瓶某品牌进口红酒;又于同年12月12日在同一地点购买同种红酒30瓶,前后两次合计消费两万元。两次购买红酒时,张某都要求该公司不要在红酒瓶上贴中文标签,并要求详细开具购买单据。现张某以该公司所销售红酒未贴中文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为由,诉请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十倍价款。

【分析】

本案原告张某知假买假,不属于惩罚性赔偿的保护对象,不应获得十倍赔偿。具体理由如下:

1.张某不符合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满足消费者主体资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有明确的规定,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群体。立法本意是保护消费者,但知假买假者则不同, 他们购买商品前已经了解经营者所售商品的真实情况,是为了打假牟利,若将知假买假人认定为普通消费者,则违背立法本意。二是要符合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前提。根据食品安全法第 一百四十八条,惩罚性赔偿的条件是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且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本案中,张某明知销售无中文标签的进口商品系违法,仍两次购买并强调不要贴中文标签,且并未证明受到损害,后又以此为由诉请十倍赔偿。因此,张某不是消费者,也不能获得惩罚性赔偿。

2.以牟利为目的的知假买假行为不应得到鼓励。从市场秩序平稳运行角度来看,打假是通过及时向工商行政部门、消协等单位举报、投诉方式,迫使经营者诚信经营,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一种有益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公益之举。而以牟利为目的的知假买假行为,却是受惩罚性赔偿的高额回报的驱动。多次大量购买缺陷产品,再从中谋取高额赔偿,是一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本案中,张某并非以打假为目的,而显然是“买假之意在牟利”,认定其牟利并无不妥。

实践中知假买假行为出现异化现象,出现了一些以公共利益为名,牟取个人私利为实的“职业打假人”,扭曲的打假行为影响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保持警惕,运用数据库查询比对同一当事人的相似案件,将恶意牟利的诉求及时扼杀。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案例分析题目了,大家都明白了吗!了解更多司法考试模拟题内容就登录坦途网司法考试频道来学习吧,小编在这里为大家加油打气啦!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司法考试培训课程免费试听
 
北京上海天津更多

预约免费体验课

教育顾问会第一时间安排您的体验课!

课程预约立即提交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