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知识点2
>>执业药师考点:2018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知识点2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由于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其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并常有头痛欲裂、汗出热退,持续反复,经久不愈的特点。
(二)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1.表证辨汗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之类,它如外感风热,以及卫阳虚弱,复感外邪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
2.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3.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阳热亢盛,蒸发阴津而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
4.绝汗
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称为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
若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则为亡阳之汗,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
若病势危重,汗出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则为亡阴之汗,内热涸竭之阴津外泄之危候。
5.战汗
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继之汗出的为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三)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1)胀痛 指疼痛伴有胀满或胀闷。多为气滞所致,在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最多。如胃脘胀痛,则为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则为肝郁气滞等。头部胀痛,则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 疼痛并伴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湿性重浊而黏腻,湿滞于经脉,则令人有沉重的感觉。如头沉而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者,均属湿证。
(3)刺痛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
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腰痛或小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性质。
(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肋或胃脘部。
(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7)隐痛 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8)掣痛 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四)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1.口渴与饮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人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2.食欲与食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若食少见于久病,兼有面色萎黄、形瘦、倦怠等症者,属脾胃虚弱;而食少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者,则多是脾湿不运。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食。妇女怀孕,亦可有厌食的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厌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的病证。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如《灵枢·师传》所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倦怠乏力,属胃强脾弱。
有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尤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
“除中”,也是“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3.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主要是询问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与气味。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四、切诊
1.脉诊的部位
2.寸口脉分候脏腑
现临床常用的划分的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二)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
1.浮脉与主病
[脉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取稍弱。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浮脉主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与主病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特点是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病邪在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主寒证。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数脉与主病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
[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5.虚脉与主病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6.实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实证。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之证。
7.滑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盛而和调的表现。
8.涩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9.细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细小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10.洪脉与主病
[脉象]“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即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的力量较去的力量为大。
[主病]邪热亢盛。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11.弦脉与主病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弦大兼滑,阳热为病;弦紧兼细,阴寒为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也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难治。
12.代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扑损伤诸病而见代脉,多属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接,与脏气衰微或“一脏无气”的代脉有所不同。
第三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二、脏腑辨证
(一)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有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证。
(二)肺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肺病主要证候有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燥热犯肺与痰浊阻肺证。
(三)脾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脾病的主要证候有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
(四)肝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病主要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
(五)肾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肾病的主要证候有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
(六)六腑病变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六腑病变的主要证候有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
(七)脏腑兼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脏腑兼病主要的证候有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证。
三、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二)血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的病证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个方面。
(三)气血同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滞血瘀证临床常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状。一般以病程较长和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
2.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血两虚证临床常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多以气虚与血虚的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3.气不摄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不摄血证临床常见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多以出血和气虚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和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以气不摄血证,也常可见到脾虚的症状表现。
4.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随血脱证临床常见大量出血的同时,见面色
(白光)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或弱等症。多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四)津液不足、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津液不足证临床常见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见下肢萎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多细数。
2.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水肿的临床表现,常见下肢浮肿,甚或一身面目悉肿,或单纯腹大如鼓,脉象沉弦,舌淡苔白滑或舌质胖大的症状。水肿有阳水和阴水的区别,一般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腰膝酸软,滑精早泄,多见于
A.肾阳虚证
B.肾阴虚证
C.肾精不足证
D.肾气不固证
E.肾不纳气证
『正确答案』D
A.心悸气短,体倦乏力 B.心悸胸闷,形寒肢冷
C.心悸心烦,唇舌色淡 D.心悸心烦,潮热盗汗
E.心悸胸闷,心前区刺痛
心气虚证常见
『正确答案』A
心血虚证常见
『正确答案』C
心阴虚证常见
『正确答案』D
心阳虚证常见
『正确答案』B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点,希望各位考生掌握重点,灵活做题,最后祝愿大家都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如果各位考生还想学习更多知识点,那就快登陆坦途网执业药师考试频道进行观看吧。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