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全生产管理:重大危险源知识点
【大纲要求】
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要点详解】
一、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
1.重大危险源定义
重大危险源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例3.1】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应以单元为评价对象。下列评价对象中,可以划分为同一个单元进行评价的有( )。[2012年真题]
A.同一堤坝内的全部储罐
B.同一厂房内的装置
C.敷设在地上的管道
D.同一楼层的全部设备系统
E.分布于不同楼层介质相连的设备系统
【答案】AB
【解析】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在一个共同堤坝内的全部储罐也可划分为一个单元;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
2.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特定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已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其所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例3.2】甲市乙县一大型化工企业的环氧乙烷储罐区构成了重大危险源。甲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对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储罐区与某生活水源地的安全距离不符合相关规定,需要停产并搬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该储罐区停产搬迁工作的是( )。[2013年真题]
A.甲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甲市人民政府
C.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乙县人民政府
【答案】D
【解析】《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已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不符合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其所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二、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1.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
通过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使企业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掌握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及其安全状况,使事故预防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
(2)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
安全评价报告应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变化,以及新知识和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修改和增补,并由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组织检查和评审。
(3)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
企业对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企业在重大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基础上,应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严格的安全监控管理制度和措施。
(4)应急救援系统
企业应负责建立现场应急救援系统,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救援系统、预案和程序的有效程度,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
(5)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综合性的土地使用安全规划政策,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及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安全隔离。
(6)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
根据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申报和普查、评价结果,按危险严重程度级别,建立基于GIS、GPS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安全监督监察。
基于GIS和GPS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和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及时掌握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状况,制定相应的分级管理、监控、监管方案和措施。
【例3.3】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我国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分为( )。[2006年真题]
A.市(地)、省(区、市)和国家三级
B.县(市)、市(地)、省(区、市)和国家四级
C.乡镇、县(市)、市(地)和省(区、市)四级
D.县(市)、市(地)和省(区、市)三级
【答案】B
【解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
【例3.4】下列关于重大危险源监控监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2012年真题]
A.企业负责,政府监管,中介组织提供技术指导
B.企业应向公安部门提交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报告
C.政府有关部门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实行分级管理
D.储存剧毒物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应设置监控系统
【答案】B
【解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实施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级别的企业确定规范的现场监督方法,督促企业执行有关法规,建立监控机制,并督促隐患整改。建立健全新建、改建企业重大危险源申报和分级制度,使重大危险源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与技术中介组织配合,根据企业的行业、规模等具体情况,提供监控的管理及技术指导。建立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重大危险源中储存剧毒物质的场所或者设施,设置视频监控系统。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或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和爆炸特性基础上,确定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即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就可以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潜在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例3.5】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 18218—2009),判断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依据物质的( )。[2010年真题]
A.反应活性及其临界量
B.爆炸性及其临界量
C.毒性及其数量
D.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答案】D
【解析】事实表明,造成重大工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既与危险品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品数量有关。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就可以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潜在危险源。
【例3.6】某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有甲、乙、丙、丁、戊5个库房,分别存放有不同类别的危险化学品,各库房之间距离均大于500m,下表给出了各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下列关于危险化学品分类及重大危险源判别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危险化学品名称 |
临界量/吨 |
危险化学品名称 |
临界量/吨 |
苯 |
50 |
硝化甘油 |
1 |
汽油 |
200 |
丙酮 |
500 |
乙醇 |
500 |
三硝基甲苯 |
5 |
乙醚 |
10 |
硝化纤维素 |
10 |
[2013年真题]
A.甲库房:300吨乙醇,100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类重大危险源
B.乙库房:5吨硝化纤维素,0.2吨硝化甘油,属于爆炸品类重大危险源
C.丙库房:30吨苯,200吨丙酮,属于易燃液体类重大危险源
D.丁库房:10吨乙醚,属于易燃液体类重大危险源
E.戊库房:5吨三硝基甲苯,属于毒性类重大危险源
【答案】ACDE
【解析】①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②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A项,甲库房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由表格可知乙醇临界量500吨,汽油临界量200吨,300/500+100/200=1.1>1,又乙醇和汽油均为易燃液体,故甲库房为易燃液体类重大危险源;B项,乙库房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由表格可知硝化纤维素临界量10吨,硝化甘油临界量1吨,5/10+0.2/1=0.7<1,故乙库房不属于重大危险源;C项,丙库房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由表格可知苯临界量50吨 ,丙酮临界量500吨,30/50+200/500=1,又苯和丙酮均为易燃液体,故丙库房属于易燃液体类重大危险源;D项,丁库房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10吨乙醚等于临界量,又乙醚为易燃液体,故丁库房为易燃液体类重大危险源;E项,戊库房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5吨三硝基甲苯等于临界量,又三硝基甲苯属毒性物质,故戊库房属于毒性类重大危险源。
四、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在大量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分析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综合评价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并提出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1.评价单元的划分
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一般把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称为单元,并以此来划分单元。
2.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现实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由生产物质的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的特定工艺过程危险性所决定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及防灾措施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
【例3.7】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 )。[2005年真题]
A.总和
B.差值
C.乘积
D.除数
【答案】C
【解析】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的严重性。现实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由生产物质的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的特定工艺过程危险性所决定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及防灾措施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
【例3.8】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下列关于危险性与事故频率及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关系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2008年真题]
A.事故频率越大,危险性越大
B.事故后果越小,危险性越小
C.当事故频率不变时,危险性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成正比
D.当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不变时,危险性与事故频率成反比
【答案】C
【解析】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的严重性。现实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由生产物质的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的特定工艺过程危险性所决定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及防灾措施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
3.数学模型
4.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
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7大类:
(1)爆炸性物质。
(2)气体燃烧性物质。
(3)液体燃烧性物质。
(4)固体燃烧性物质。
(5)自燃物质。
(6)遇水易燃物质。
(7)氧化性物质。
每类物质根据其总体危险感度给出权重分,权重分与状态分的乘积即为该类物质危险感度的评价值,亦即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的评分值。
考虑到毒物扩散的危险性,危险物质分类中将毒性物质定义为第8种危险物质。一种危险物质可以同时属于易燃易爆7大类中的一类,又属于第8类。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下列4个参数:①毒性等级;②物质的状态;⑧气味;④重度。物质危险性的最大分值定为100分。
5.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评价及工艺物质危险性相关系数的确定
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为21项,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物料处理;物料储存;操作方式;粉尘生成;低温条件;高温条件;高压条件;特殊的操作条件;腐蚀;泄漏;设备因素;密闭单元;工艺布置;明火;摩擦与冲击;高温体;电器火花;静电;毒物出料及输送。最后一种工艺因素仅与含毒性物质有相关关系。
【例3.9】“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为( )项。[2005年真题]
A.18
B.19
C.20
D.21
【答案】D
【解析】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为21项,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物料处理、物料储存、操作方式、粉尘生成、低温条件、高温条件、高压条件、特殊的操作条件、腐蚀、泄漏、设备因素、密闭单元、工艺布置、明火、摩擦与冲击、高温体、电器火花、静电、毒物出料及输送。
同一种工艺条件对于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所体现的危险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必须确定相关系数。
6.事故严重度评价
事故严重度用事故后果的经济损失(万元)表示。事故后果是指事故中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备、物资等的财产损失,不考虑停工损失,人员伤亡分为人员死亡数、重伤数、轻伤数。财产损失严格讲应分若干个破坏等级,在不同等级破坏区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总损失为全部破坏区损失的总和。死亡、重伤、轻伤、财产损失各自都用一当量圆半径描述。对于单纯毒物泄漏事故仅考虑人员伤亡,暂不考虑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破坏所受到的损失。
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根据下面两个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述。
(1)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2)概率求和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例3.10】由多种危险物质构成的重大危险源,应根据( )对其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判定。[2009年真题]
A.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
B.最小危险原则和概率乘积原则
C.平均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
D.风险分级原则和频率分析原则
【答案】A
【解析】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时,应根据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进行综合判定。其中,最大危险原则是指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概率求和原则是指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例3.11】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事故严重度评价时,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关不大,则按( )原则估计事故后果。[2009年真题]
A.最大危险
B.概率求和
C.平均分配
D.最小后果
【答案】B
【解析】概率求和原则是指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根据泄漏物状态(液化气、液化液、冷冻液化气、冷冻液化液、液体)和储罐压力、泄漏的方式(爆炸型的瞬时泄漏或持续10min以上的连续泄漏)建立了毒物扩散伤害模型。这些模型分别是:源抬升模型,气体泄放速度模型,液体泄放速度模型,高斯烟羽模型,烟团模型,烟团积分模型,闪蒸模型,绝热扩散模型,重气扩散模型。毒物泄漏伤害严重程度与毒物泄漏量以及环境大气参数(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大气稳定度等)都有密切关系。各种等级的毒物泄漏伤害区呈纺锤形,为了测算方便,同样将它们简化成等面积的当量圆,但当量圆的圆心不在单元中心处,而在各伤害区的圆心上。
7.危险性抵消因子
尽管单元的固有危险性是由物质的危险性和工艺的危险性所决定的,但是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上的各种用于防范和减轻事故后果的各种设施,危险岗位上操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等,能够大大抵消单元内的现实危险性。
在本评价方法中,工艺、设备、容器和建筑结构抵消因子由23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安全管理状况由11类72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由4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8.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
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愈小,说明单元现实危险性与单元固有危险性比值愈小。因此,可以用单元综合抵消因子值的大小说明该单元安全管理与控制的绩效,一般用下列标准作为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
A级B2≤O.001;B级0.001<B2≤O.01;C级0.01<B2≤O.1;D级B2>0.1。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例3.12】二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 )。[2005年真题]
A.A级以上
B.B级以上
C.C级以上
D.D级以上
【答案】B
【解析】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①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②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③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五、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自动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对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那些可能使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及时给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例3.13】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通过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对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在企业中特别要严密监视重大危险源的( )。[2007年真题]
A.化学参数变化趋势
B.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
C.温度变化趋势
D.压力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自动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对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那些可能使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及时给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1.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
(1)重大危险源宏观监管的主要思路。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分级,并制定有关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法规的基础上,明确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对于危险源的管理责任、管理要求,促使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机制,确保安全。
(2)监管系统的设计思想
各城市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该系统包括各企业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分类申报信息、危险源分级评价信息、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信息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监察记录等信息。
设立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中心,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并搜集各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管理情况,对已经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可以将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信息和管理情况直接在总系统的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策所用。
(3)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各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子系统要求采集城市辖区内的重大危险源信息,在各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上进行危险源信息的统计、报表以及多媒体信息显示,并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及时发送至监控总系统。
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与各子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授权用户可通过网络进入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子系统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通过Internet及时发送给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
(4)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子系统
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工作在综合采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新成果,提高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系统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
①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多媒体及地理信息)的管理。
②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③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形象表述。
④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和手段,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危险源数据采集系统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结合过程控制、自动检测、传感器、计算机仿真、数据传输和网络通信等理论与实践技术,构成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
3.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其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一种超前的预警行为。
【例3.14】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重大危险源在( )情况下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超前的预警行为。[2008年真题]
A.正常
B.非正常
C.临界
D.失效
【答案】A
【解析】重大危险源对象大多数时间运行在安全状况下。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其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一种超前(或提前)的预警行为。
(1)正常运行阶段。危险源运行模拟流程,进行主要参数的数据显示、报表、超限报警,并根据临界状态判据自动判断是否转入应急控制程序。
(2)事故临界状态。当被实时监测的危险源对象的各种参数超出正常值的界限时,如不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就会引发火灾、爆炸及重大毒物泄漏事故。
【例3.15】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当被实时监测的危险源的各种参数超出正常值的界限时,如不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可能会引发火灾、爆炸及重大毒物泄漏事故,这种状态称为( )。[2008年真题]
A.事故临界状态
B.正常运行状态
C.事故初始状态
D.事故发生状态
【答案】A
【解析】事故临界状态是指当被实时监测的危险源对象的各种参数超出正常值的界限时,如不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就会引发火灾、爆炸及重大毒物泄漏事故。在这种状态下,监控系统一方面给出声、光或语言报警信息,由应急决策系统显示排除故障系统的操作步骤,指导操作人员正确、迅速恢复正常工况,另一方面发出应急控制指令,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3)事故初始阶段。如果上述预防措施全部失效,或因其他原因致使危险源及周边空间起火,为及时控制火势,应与消防措施结合,可从两个方面采取补救措施:
①用早期火灾智能探测与空间定位系统及时报告火灾发生准确位置,以便迅速扑救。
②自动启动应急控制系统,将事故抑制在萌芽状态。
【例3.16】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重大危险源应进行登记、检测、评估、监控等工作,负责组织评估工作的是( )。[2009年真题]
A.生产经营单位
B.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中介机构
D.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答案】A
【解析】《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