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讲义26
>>安全工程师知识点:2017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讲义
【大纲要求】
运用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标准和评价方法,检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告知和申报职业危害,建立职业卫生档案,采取职业危害防护控制措施,选用个体防护装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
【要点详解】
一、职业卫生基本概念
1.职业卫生概念
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其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2.职业性有害因素
(1)生产过程。指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工序进行连续或间断作业的过程,它随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而改变。
(2)劳动过程。指在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中,从事有目的和有价值的职业活动过程,它涉及针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操作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智力和体力劳动的比例。
(3)生产环境。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大自然环境。
(4)工作场所。也称作业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5)职业性有害因素。也称职业性危害因素或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3.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1)按来源分类
①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②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③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
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例1.1】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下列危害因素,不属于作业场所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是( )。[2007年真题]
A.由气体排放产生的噪音
B.生产过程释放的有毒物质
C.炉前工接触的红外线
D.电焊时产生的电弧光
【答案】B
【解析】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B项,生产过程释放的有毒物质属于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
【例1.2】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各类因素。按其来源,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可分为( )。[2011年真题]
A.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B.生产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C.管理因素、技术因素和个体因素
D.生产过程因素、劳动过程因素和生产环境因素
【答案】A
【解析】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其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又可分为:①化学因素;②物理因素;③生物因素。
【例1.3】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下列各类职业危害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 )。[2012年真题]
A.触电、窒息
B.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C.噪声、辐射
D.窒息、高温。
【答案】C
【例1.4】某冶金企业生产机械制造用的高强钢,主要设备为步进梁式加热炉、轧机、冷床和与冷床并列布置的大盘卷生产线,生产过程中涉及高温、噪声、粉尘、热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分类,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化学因素的是( )。[2013年真题]
A.高温
B.噪声
C.粉尘
D.热辐射
【答案】C
【例1.5】某电厂设有两台排污泵(一用一备),安装在低于地面2m的泵房内,排污泵的工作介质温度为90摄氏度。该泵房内作业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2013年真题]
A.高温高湿
B.有毒气体
C.触电
D.电离辐射
E.机械噪声
【答案】ABC
【解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有三类:①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②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③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该泵房内作业现场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有高温、有毒气体、触电。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性职业紧张。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例1.6】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以及生产环境。下列职业有害因素中,属于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是( )。[2012年真题]
A.粉尘
B.不良体位
C.高温
D.硫化氢
【答案】B
【解析】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精神性职业繁张;③劳动强度过失或生产定额不当;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例1.7】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下列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是( )。[2013年真题]
A.电焊作业产生的烟尘
B.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
C.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D.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答案】D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4)按有关规定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①粉尘类(13种);
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③化学物质类(56种);
④物理因素(4种);
⑤生物因素(3种);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3种);
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8种);
⑩其他职业危害因素(5种)。
【例1.8】下列疾病,属于《职业病目录》(2002年)中的法定职业尘肺的有( )。[2008年真题]
A.石棉肺
B.石墨尘肺
C.水泥尘肺
D.矽肺
E.铍肺
【答案】ABCD
【解析】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2002年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疾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例1.9】《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给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其中,发病人数占前三位的疾病是( )。[2011年真题]
A.矽肺、炭黑尘肺、水泥尘肺
B.煤工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
C.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铝尘肺
D.矽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
【答案】D
【解析】《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13中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中发病人数占前三位的是:矽肺(占48%)、煤工尘肺(占39%)、铸工尘肺(占4%)。
4.职业接触限值(OEL)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量值定义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2)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
①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②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④超限倍数。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5.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
(1)职业禁忌
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的侵袭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的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2)职业健康监护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
(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指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建立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6.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
(1)职业性病损,指劳动者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到职业危害因素而造成的健康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
(2)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等引起的疾病。
(3)法定职业病,即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基本条件:
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③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④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例1.10】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下列关于职业病诊断条件中,不作为界定法定职业病基本条件的是( )。[2011年真题]
A.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B.列入法定职业病范围
C.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D.接触职业危害因素5年以上
【答案】D
7.职业病的分类
10类共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
(1)尘肺l3种;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ll种;
(3)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
(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6)职业性皮肤病8种;
(7)职业性眼病3种;
(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9)职业性肿瘤8种;
(10)其他职业病5种。
【例1.11】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 )种。[2004、2005年真题]
A.10
B.11
C.12
D.13
【答案】D
【解析】2002年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疾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二、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
1.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控制工作的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利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判断职业危害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环境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2.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原则: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前期预防的要求,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①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②有与职业危害防护需求相适应的设施。
③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④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⑤设备、工具、用具及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2)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程度,控制职业危害,加强防毒防尘,防止物理性因素等有害因素的危害,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
(3)第三级预防,是在病人患职业病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包括对职业病病人的保障。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三、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1.职业危害形势
(1)接触职业危害人数众多,患者总量巨大。
(2)职业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3)职业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4)群发性职业危害事件多发,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
2.职业病发病特点
(1)职业病种类构成
职业病发病以尘肺病为主,历年来报告的职业病中,尘肺病约占到80%,而尘肺病中主要为煤工尘肺和矽肺。
(2)职业病发病行业分布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职业病发病主要分布在煤炭、冶金、建材、有色等行业。
【例1.12】下列疾病,属于《职业病目录》(2002年)中的法定职业尘肺的有( )。[2008年真题]
A.石棉肺
B.石墨尘肺
C.水泥尘肺
D.矽肺
E.铍肺
【答案】ABCD
【解析】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2002年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疾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其他章节讲义小编将持续为大家更新,欢迎关注坦途网安全工程师考试频道!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