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级消防师《技术实务》知识解析1.2.3
>>一级消防工程师章节知识:2018一级消防师《技术实务》知识解析1.2.3
第3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通常情况下,火灾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发展到熄灭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烟气蔓延及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知识点: 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机理)
(一)热传导 (二)热对流 (三)热辐射
(一)热传导
热传导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热,是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而又没有各部分之间相对的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
对于起火的场所,热导率大的材料,由于能受到高温作用迅速加热,又会很快地把热能传导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引起没有直接受到火焰作用的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利于火势传播和蔓延。
表1-2 -1 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
材料 | 热导率k/[W/(m·K)] | 密度p/kg/m3) | 材料 |
热导率 k/[W/(m·K)] |
密度 p/(kg/m3) |
铜 | 387 | 8940 | 黄松 | 0.14 | 640 |
(低碳)钢 | 45.8 | 7850 | 石棉板 | 0.15 | 577 |
混凝土 | 0.8—1.4 | 1900~2300 | 纤维绝缘板 | 0.041 | 229 |
玻璃(板) | 0.76 | 2700 | 聚氨酯泡沫 | 0.034 | 20 |
石膏涂层 | 0.48 | 1440 | 普通砖 | 0.69 | 1600 |
有机玻璃 | 0.19 | 1190 | 空气 | 0.026 | 1.1 |
橡木 | 0.17 | 800 |
(二)热对流
热对流又称对流,是指流体(气体和液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所以热对流中热量的传递与流体流动、有密切的关系。当然,由于流体中存在温度差,所以也必然存在导热现象,但导热在整个传热中处于次要地位。工程上,常把具有相对位移的流体与所接触的固体表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称为对流换热(热量传递)。
建筑发生火灾过程中,一般来说,通风孔洞面积越大,热对流的速度越快;通风孔洞所处位置越高,对流速度越快。热对流对初期火灾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特有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明显。火焰温度越高,温差越大,热对流速度越快。)
(相对位移:例如:如果人在一辆行驶的车上从车尾走到车头,此过程中车行驶s,车长L则人相对车的位移为L,相对地球的位移为(s+L)。)
(三)热辐射
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辐射换热是物体间以辐射的方式进行的热量传递。与导热和对流不同的是,热辐射在传递能量时不需要互相接触即可进行,所以它是一种非接触传递能量的方式,即使空间是高度稀薄的太空,热辐射也能照常进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太阳向地球表面传递热量的过程。
火场上的火焰、烟雾都能辐射热能,辐射热能的强弱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热值和火焰温度。物质热值越大,火焰温度越高,热辐射也越强。辐射热作用于附近的物体上,能否引起可燃物质着火,要看热源的温度、距离和角度。
知识点: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途径)
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在其内的流动扩散一般有3条路线:
第1条,也是最主要的一条是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
第2条是着火房间——室外。
第3条是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为0.1~0.3m/s,在火灾中期为0.5~0.8m/s。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s。在楼梯间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6~8m/s,甚至更大。
(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力量、动力)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
1.烟囱效应
2.火风压(着火房间温度上升、气体膨胀)
3.外界风的作用
1.烟囱效应
当建筑物内外的温度不同时,室内外空气的密度随之出现差别,这将引发浮力驱动的流动。如果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则室内空气将发生向上运动,建筑物越高,这种流动越强。竖井是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场合,在竖井中,由于浮力作用产生的气体运动十分显著,通常称这种现象为烟囱效应。在火灾过程中,烟囱效应是造成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因素。
2.火风压
火风压是指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火风压的影响主要在起火房间,如果火风压大于进风口的压力,则大量的烟火将通过外墙窗口,由室外向上蔓延;若火风压等于或小于进风口的压力,则烟火便全部从内部蔓延,当它进入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孔道以后,会大大加强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和火风压不同,它能影响全楼。多数情况下,建筑物内的温度大于室外温度,所以室内气流总的方向是自下而上,即正烟囱效应。起火层的位置越低,影响的层数越多。在正烟囱效应下,若火灾发生在中性面(室内压力等于室外压力的一个理论分界面)以下的楼层,火灾产生的烟气进入竖井后会沿竖井上升,一旦升到中性面以上,烟气不单可由竖井上部的开口流出来,也可进入建筑物上部与竖井相连的楼层;若中性面以上的楼层起火,当火势较弱时,由烟囱效应产生的空气流动可限制烟气流进竖井,如果着火层的燃烧强烈,热烟气的浮力足以克服竖井内的烟囱效应仍可进入坚井而继续向上蔓延。因此,对高层建筑中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天井、电缆井、排气道、中庭等竖向孔道,如果防火处理不当,就形同一座高耸的烟囱,强大的抽拔力将使火沿着竖向孔道迅速蔓延。
3.外界风的作用
风的存在可在建筑物的周围产生压力分布,而这种压力分布能够影响建筑物内的烟气流动。建筑物外部的压力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风的速度和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和几何形状等。风的影响往往可以超过其他驱动烟气运动的力(自然和人工)。一般来说,风朝着建筑物吹过来会在建筑物的迎风侧产生较高滞止压力,这可增强建筑物内的烟气向下风方向的流动。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
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蔓延的途径主要有: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对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蔓延的主要原因有:未设有效的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
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1.孔洞开口蔓延(通过开口水平蔓延)
2.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
3.闷顶内蔓延
4.外墙面蔓延(火焰窜出窗口后,冷空气的压力促使火焰贴附外墙面向上蔓延)
知识点: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图1-2-2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
影响轰燃发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辐射和对流情况,即建筑室内上层烟气的热量得失。通常,轰燃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轰燃发生后,室内可燃物出现全面燃烧,可燃物热释放速率很大,室温急剧上升,并出现持续高温,温度可达800~1000℃。之后,火焰和高温烟气在火风压的作用下,会从房间的门窗、孔洞等处大量涌出,沿走廊、吊顶迅速向水平方向蔓延扩散。同时,由于烟囱效应的作用,火势会通过竖向管井、共享空间等向上蔓延。
轰燃的发生标志了房间火势的失控,同时,产生的高温会对建筑物的衬里材料及结构造成严重影响。但不是每个火场都会出现轰燃,大空间建筑、比较潮湿的场所就不易发生。
(一)初期增长阶段
此阶段燃烧面积较小,局部温度较高,有可能形成火灾,也有可能中途自行熄灭(见图1-2-2中虚线),燃烧发展不稳定。火灾初起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定。
(二)充分发展阶段
在建筑室内火灾持续燃烧一定时间后,燃烧范围不断扩大,温度升高,达到400~600℃时,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在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即为轰燃。
(三)衰减阶段
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减慢,燃烧强度减弱,温度逐渐下降,一般认为火灾衰减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随后房间内温度下降显著,直到室内外温度达到平衡为止,火灾完全熄灭。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2018年一消知识点,如需了解更多请进入坦途网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频道,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