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脑脊液实验检查
对于即将开始的实践技能的考试,相信大家都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但是在考试之前我们还是要做一下对知识点的梳理,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篇知识点整理,在坦途网执业医师考试频道还有很多考试相关的内容和执业医师考试时间,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1.红色
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但需要与穿刺损伤导致的出血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管试验均匀血性,静置不凝固,离心后上液黄色,镜下多见皱缩红细胞。
穿刺损伤出血:三管试验初为血性,逐渐变淡转为无色透明,离心后上清为透明水样,镜下红细胞形态完整。注意:有时也可见到部分皱缩红细胞,是由于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当血液与脑脊液混合时,红细胞可发生皱缩。
2.黄色
(1)见于陈旧性出血,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5-6小时红细胞破坏可逐渐产生黄变,48小时明显,3周后消失。
(2)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可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严重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
3.米汤样
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由于白细胞增多所致。
4.绿色
主要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二)透明度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清澈透明。当脑脊液中含有较多的细胞、细菌、蛋白等时,脑脊液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
1.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数大量增加,脑脊液呈白色脓性混浊。
2.结核性脑膜炎:白细胞数重度增加,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混浊。
3.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病变时,可以没有明显的改变或微浊。
(三)凝固性
正常时脑脊液静置24小时后不会形成薄膜或发生凝固。脑脊液形成薄膜或凝块与其所含的蛋白质,特别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当蛋白含量大于10 g/L时,可出现薄膜或沉淀。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遭到破坏,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进入脑脊液,抽出的脑脊液静置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
1.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其表面有纤细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查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高。
2.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1-2小时后,可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3.蛛网膜下腔梗阻或脊髓肿瘤时:梗阻远端的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多,放置后可呈黄色胶冻样凝固。
二、生化检查
(一)蛋白定性
脑脊液中的球蛋白与苯酚结合, 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称为潘氏试验,又称为蛋白定性试验。正常时多为阴性。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为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为白色浑浊。
强阳性(+++):为白色浓絮状沉淀。
zui强阳性(++++):为白色凝块。
(二)蛋白定量
脑脊液中的蛋白质来源于血浆和自身合成,正常含量约为血浆浓度的0.5%,约为0.15-0.4 g/L。脑脊液蛋白含量与年龄有关,正常儿童脑脊液蛋白含量0.1-0.2 g/L,50岁以上者为0.3-0.4 g/L。一般而言,脑脊液总蛋白不超过0.4 g/L为正常范围。
脑脊液中蛋白质升高主要见于:
1.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感染导致血脑屏障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见于脑膜炎(其中化脓性脑膜炎蛋白增多最明显,结核性脑膜炎为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为轻度增加)、流行性乙型脑炎(蛋白轻度增加)。
2.出血性脑血管病:见于颅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蛛网膜下腔梗阻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见于髓外肿瘤导致的椎管阻塞、脑肿瘤等。
脑脊液中蛋白减低多见于低蛋白血症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记住多少内容呢?或许现在记下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就会出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多记多背,小编也会持续为大家收集整理更多的考试内容和模拟题,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中大家都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 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模拟题507-24
- 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模拟题407-24
- 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模拟题307-24
- 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模拟题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