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生长发育2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2018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生长发育2
相信很多人在毕业以后家长都会建议去学医,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医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但是近几年资格证考试难度也在逐步加大,所以要想通过考试,考生需要打好知识基础。话不多说,马上进入学习吧!
二、体格生长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1.体重——反应近期营养的敏感指标;
2.身高——反应远期营养;
3.头围——反应神经系统、颅骨的发育,及颅内病变;
4.胸围——与头围的增长相比较,反应生长发育。
5.上臂围
6.皮下脂肪
1.体重
☆ 生理性体重下降
时间:出生后3~4日内,至7~10日体重逐渐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正常值:≤原有体重的3%~9%;
原因:由于哺乳量的不足、不显性失水、排尿及排出胎便。
☆ 体重增长的一般规律
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
4~6个月每月增长500~600g/月;
7~12个月每月增长300~400g/月。
2-12月:年龄×2+8
☆ 体重计算公式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6个月龄婴儿体重=出生体重 + 月龄×0.7
7~12个月=6 + 月龄×0.25
2岁至12岁=8 + 年龄×2
2.身高(长)
◇ 身高增长的一般规律
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
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
2岁后到12岁前平均每年约增加6~7cm。
身高(长)增长的一般规律
出生6个月1岁2岁>2岁
50cm65cm75cm87cm= 75 + 年龄×7
◇ 上部量与下部量
上部量: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
下部量: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
12岁上/下部量相等。
3.头围
○测量方法: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
○临床意义:在2岁内测量最有价值。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头围过小,可见于小头畸形或脑发育不全。
○正常值:
初生时约34cm;
3个月头围40cm;
12个月头围46cm;
2岁时48cm;
5岁时约50cm。
4.胸围
○ 测量方法: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 临床意义:反应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正常值: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公式:胸围≈头围+年龄-1。
5.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为上臂围,反映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可用测量左上臂围来筛查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评估标准:>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6.皮下脂肪 通过测量皮脂厚度反映皮下脂肪。要用皮下脂肪测量工具(测皮褶卡钳)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数据。常用的测量部位有:腹壁皮下脂肪:背部皮下脂肪。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关内容,大家要回忆知识点,并且加深记忆。经过这一个月的复习,相信可以提升很大一部分考生的综合实力。想要获取更多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方面的动态资讯和考试资料,欢迎登陆坦途网执业医师考试频道,小编将会一直陪伴在每位考生身边。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