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卫生职称考试内科主治医师专业考点1
>>2019年卫生职称考试考点:2019年卫生职称考试内科主治医师专业考点1
出血性疾病概述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1)血管因素:当血管受损时,通过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2)血小板因素: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黏附,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暂时止血。
(3)凝血因素:纤维蛋白血栓,达到永久止血。
发病机制分类
1.血管壁功能异常
(1)遗传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感染、化学物质、药物、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
2.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②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③消耗过多:DIC;
④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等。
(2)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②继发性:某些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或溶血)、脾切除术后、感染、肿瘤、创伤等。
(3)血小板质量异常
①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颗粒性疾病。
②获得性:由于药物、尿毒症、感染、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3.凝血异常:血友病、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
4.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肝素样抗凝物质、抗凝药物(肝素、香豆素类)治疗
5.复合型止血机制异常:血友病、DIC
血小板、血管性疾病与凝血性疾病的临床鉴别
实验室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正常人不超过10个出血点;超过10个出血点为异常。
临床意义:束臂试验阳性者可见于:
①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血管壁病变:过敏性紫癜
④其他:血管性血友病
2.出血时间(BT):超过4分钟为异常
3.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100 ×109/L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50×109/L时,轻度损伤可有皮肤紫癜,手术后可出血;
血小板<20×109/L时,可有自发出血;
血小板>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
4.血块回缩试验:血液凝固后1/2~1小时血块开始回缩,于24小时回缩完全。
血块回缩不良见于:
①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凝血因子缺乏;
④纤溶亢进者。
5.试管法凝血时间(CT):正常参考值4~12分;<4分为高凝;>12分为低凝。
临床意义:CT延长见于:①血友病、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明显缺乏时;②抗凝物质增多时;③抗凝药物,如肝素等的应用时。
CT缩短见于:①高凝状态;②血栓性疾病。
6.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30~45秒,与正常对照相差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APTT缩短见于:DIC早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
APTT延长见于:
①因子Ⅷ、Ⅸ、Ⅺ、缺乏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
③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7.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1~13秒,与正常对照相差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8~1.2。
临床意义
PT缩短见于:口服避孕药、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PT延长见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
③可用作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
8.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6~18秒,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①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明显增高;②肝素样物质增多;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④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9.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正常人应为阴性。
临床意义:是诊断DIC筛选指标之一。
11.D-二聚体
临床意义: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显著增高,而原发性纤溶亢进患者正常,故D-二聚体检测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指标。
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2019年卫生职称考试模拟题的相关知识,那就继续关注坦途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吧,小编会一直在这里陪伴着大家。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 2020年卫生资格考试外科基础知识点408-28
-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科考试知识点508-27
-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科考试知识点408-27
-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科考试知识点3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