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课之社会心理学考点4
在考研考试的备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英语和政治这两个公告科目的复习,还要重视专业课,不能让他拖整体的后腿。先随坦途网研究生考试频道看一篇社会心理学专业课的知识点分享吧,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社会心理学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1958年,海 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系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 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 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海 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海 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2)韦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韦纳(Bernard Weiner)的在海 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韦纳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韦纳进一步组合了这两个维度,如表2-4:
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或羞耻)。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觉得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Dweck(1975)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成功归于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韦纳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
(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Kelly)吸收了海 德的共变原则,于1967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也叫立方体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actors)、刺激物(stimulus objects)以及环境背景(contexts),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凯利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事物作同样的反应?凯利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另外凯利还提出了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discount principle):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它可能的原因而削弱。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想要拿到优异的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就要知道,课本是根本,课本也是出题的基础;无论出题方向题型和题型怎么变换,都要以课本的内容作为参照。所以注重基础的积累,再配合考研专业课的模拟题练习,这样就可以在考试中拿到高分!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 重庆考研培训机构排名前五-2024超受欢迎的考研培训班11-19
- 考研经济学考点:LM曲线08-05
- 考研经济学考点: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08-05
- 考研经济学考点:总需求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