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高考文综历史文章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更多

2019高考历史综合提分试卷3

2019年01月24日 16:59:39来源:高考考试网
导读:2019年高考考试正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不知道各位考生复习的如何了?小编今天整理的是高考历史提分试题,希望大家通过小编的分享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考试模拟题:2019高考历史综合提分试卷3

>>高考精英通关课程

29.(25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quan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映”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6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10分)

【答案】(1)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3分)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3分)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2分)经济上的工业化;(2分)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2分)

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3分)(如果学生只答出“改革”或“革命”一种方法,给2分;如果学生答出“变法”、“暴力手段”或“武力”等,给1分)

(2)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2分)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2分)

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顺应时代要求,仿效日本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变革(或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仿效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并实行责任内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分)(如果学生答出的只是五次运动的历史意义,没有突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要点给1分)

30.(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答案】(1)变化:(一点1分,2分)学在官府被打破,民间办学兴起;原因则从“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及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结合学到的具体知识可知。

原因:(一点1分,3分。)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局面出现,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

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

(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

【答案】(2)变化:学校种类减少,放宽了学生的身份限制。(4分)

原因:科举制度彻底摧垮了世家大族,社会的等级区分日益淡化。(1分)

材料三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5分)

【答案】(3)思想:维新派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和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1分)一些清朝官员也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才能最终战胜强敌。(1分)百日维新期间提出了兴办新式学校的政策。(1分)

评价:虽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但没能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2分,言之成理即可。说明:没有史实和认识上的错误均可得分。)

31.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第1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6分)

【答案】(1)特点:从教学内容看,皇堂重传统国学教育,西堂偏重西学教育;从培养目标看,皇堂旨在培养满清贵族子弟以保证其统治需要,西堂重在培养实用人才;从学堂教师看,皇堂是国子监传统儒家学者,西堂是有出国留学经历的近代人才。(3点9分)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3分)面对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3分)

32.材料一 1963年,新加坡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与马来西亚合并,建立马来西亚联邦政府。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政府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

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人事记

一、经济: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一、政府机构:成立廉政公署。

三、社会: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政府组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四、教育: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五、法律、习俗: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六、外交:195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改革的成功经验。(8分)

【答案】(1)背景:二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刚摆脱殖民统治,巩固独立、谋求发展是当务之急;国小、自然资源缺乏。(7分)

(2)经验: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设;依法治国;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8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近代起,贫弱的中国带着期待,向西方派出留学生。

材料一 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zui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云南省有龙氏一族去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据黄福庆在《清末留日学生》中记述,“……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但是他们踏入日本国土,鉴于日本维新有成,国势蒸蒸日上,而且各种书籍充斥市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无形中,其思潮演变受到很大影响。”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二 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附:留美大事记

1872年,詹天佑、梁敦彦等30名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此为中国正式派遣留学生之始。

1910年,清华游美学务处举行第二次考试,录取赵元任、竺可祯、胡适等70人。

1913年,顾维钧、颜惠庆等发起组织全国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学。留美工程学者在纽约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技术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谈判,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代价,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留日学生的特点及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15分)

【答案】(1)特点:人数众多,革命性(政治性)强。

成因: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通便捷。日本方面,受明治维新和日本社会急剧变化的影响。中国方面积贫积弱。(10分)

(2)不同:从规模上看,留日生大于留美生;从他们在中国近代的地位看,留美生高于留日生;从成才方面看:留美生多在科教领域有成就,留日生多在政治、军事成才。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整理的全部内容了,高考的考试需要考生们多多关注小编的分享,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高考考试知识点,请登录坦途网高考考试频道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坦途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高考培训课程免费试听

预约免费体验课

教育顾问会第一时间安排您的体验课!

课程预约立即提交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资料领取